


一、专业介绍
安徽信息工程学院自动化专业起源于安徽工程大学机电学院,于2004年开始筹建,经省教育厅批准及教育部备案,于2006年开始招生,首届本科生120人,其后一直连续招生。2016年学校正式更名为安徽信息工程学院,该专业获得更大的发展,师资队伍、实验条件等均有较大提升,十余年来已向社会输送毕业生约1100人。
自动化专业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按照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定位,始终以“产业工程师、创业企业家”的愿景,借鉴科大讯飞高科技企业先进的发展理念,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为地方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本专业依据社会需求不断调整专业方向和优化课程体系,注重加强学生的工程训练,强化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毕业生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面向生产、技术、管理、服务一线,能够从事工业自动化、计算机控制技术、机器人应用技术等方面的设计集成、开发应用、运行维护、经营管理等工作。
本专业就业面宽,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在学院各专业名列前茅,毕业生除少部分继续深造、攻读硕士研究生及自主创业外,大部分进入本省及外地的各类企业,从事相关技术及管理工作。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掌握自动化等学科相关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工业自动化、计算机控制、机器人应用等专门技术,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面向装备制造业、服务业等,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能承担团队责任,担任技术及管理骨干,在生产一线从事与自动化有关的设计制造、系统集成、试验运行、技术开发、经营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
毕业5年后,预期达到下列目标:
1.能保持良好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主动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在不同岗位和职业中具有较强的担当精神。
2.能将所掌握的自动化等学科相关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充分应用于相关领域,分析和研究该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3.能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工业自动化、计算机控制、机器人应用等专门技术,充分应用于相关领域,解决该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4.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能通过不断学习深化和扩展知识、提升能力和素质,在相关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5.能在不同的岗位上适应独立和团队的工作环境,与同行及公众进行有效沟通,成为团队的技术及管理骨干。
实现上述培养目标的基本路径可以归纳为以下7项:
1.培养学生的爱国敬业精神,做到理想坚定、信念执着、勇于开拓;培养学生的刻苦钻研精神,做到严谨求实、勤于实践、知行合一;关注学生的素质养成,做到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追求高尚。
2.从学生创新创业兴趣培养入手,激发创新创业意识、培育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加强创新创业实践,形成具有自动化专业学生特点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
3.通过校内教学,使学生牢固掌握各支撑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工业自动化、计算机控制、机器人应用等专门技术,了解必要的相关知识并能够综合应用。
4.以校企合作为培养途径,通过校外实习,使学生得到真实环境的实践锻炼,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与技术。
5.毕业生主要面向装备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也兼顾其他工业领域,通过现场实践环节加深对未来服务面向的理解和认同。
6.毕业生主要岗位是在生产一线从事与自动化有关的设计制造、系统集成、试验运行、技术开发、经营管理工作。同时兼顾个性化需求,鼓励继续深造、自主创业等。通过一定程度的个性化培养,实现个性化成才。
7.培养本科层次、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具体身份是技术及管理骨干、自动化工程师。通过较长时间的现场实习,了解工程师工作内容和参与具体实务。
三、毕业要求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在工业自动化、计算机控制、机器人应用等方面获得从事技术及管理工作的培养,掌握自动化工程师必需的理论知识、工程思维和专业技术,得到电工电子、信息处理、系统集成、计算机控制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解决自动化领域中的设计制造、系统集成、试验运行、技术开发、经营管理等复杂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毕业要求1:工程知识:掌握分析和解决自动化领域复杂工程问题所需的数学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掌握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等学科的基础知识,掌握自动化领域的工程专业知识等。
毕业要求2:问题分析:能综合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对自动化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识别、表达、提炼,并通过查找文献研究分析,以获得有效结论。
毕业要求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应用具有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设计出自动化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包括满足特定需求的控制策略和算法、控制元件、控制装置、控制系统和信息处理功能,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安全、法律、文化、经济及环境等因素。
毕业要求4:研究: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项目、对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与解释,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毕业要求5:使用现代工具:开发、选用相应的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预测、模拟、仿真,并能理解所产生的结论对指导复杂工程实际问题的局限性。
毕业要求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专业背景知识对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本身和相应的专业实践进行各社会因素的评价,特别是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毕业要求7: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能够基于专业背景知识理解和评价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本身和相应的专业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毕业要求8:职业规范:具有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积累,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恪守职业道德和规范,敬业守信,履职尽责。
毕业要求9:个人与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各种角色,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
毕业要求10:交流与沟通:具有较好的交流沟通能力,能以通用和专业的术语、文字或口头方式向公众和同行清晰表达意图;掌握一门外语,可以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合作交流。
毕业要求11:项目管理:了解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服务业的产业政策和法规,了解企业生产调度、原料供应、市场销售等环节的运行,具备一定的经营决策和运行管理知识。
毕业要求12:终身学习: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终身学习能力。
四、专业方向
工业自动化技术及应用方向。
五、学制与学位
学制:本科4年。
修业年限:3—6年,创业休学的修业年限为8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六、学分要求
规定毕业总学分:179学分(含综合素质2学分、社会责任教育4学分)。
其中:
类别 | 学分 | 比例(%) | |
通识课 | 63.5 | 35.5 | |
专业基础课 | 学科基础课 | 26.5 | 14.8 |
专业核心课 | 17.5 | 9.8 | |
专业方向课 | 12.5 | 7.0 | |
专业选修课 | 6 | 3.4 | |
公共选修课 | 8 | 4.5 | |
集中实践教学环节 | 39 | 21.7 | |
综合素质学分 | 2 | 1.1 | |
社会责任教育学分 | 4 | 2.2 | |
合计 | 179 | 100 |
七、主干学科、主要课程、专业核心课程
主干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
主要课程(含主要集中实践教学环节):高等数学I、线性代数I、概率论与数理统计I、大学英语、电路分析、大学物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工程制图基础I、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理论I、电机与电力拖动、检测技术、电气控制及PLC、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现代控制理论、自动化生产线实训、现代智能制造综合实训、企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专业核心课程: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理论I、电机与电力拖动、检测技术、电气控制及PLC、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现代控制理论
主要课程关系结构图如下:
八、专业指导性培养计划表
1.总表
2.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模块
3.专业选修课模块
4.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课程模块
5.学习模式改革课程模块
6.各环节学时学分分配表
九、分学期安排专业指导性培养计划表
第一学年
第二学年
第三学年
第四学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