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电为基,智联未来 聚焦能源革命与信息融合,培养强电弱电一体化的创新型工程师,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产业发展
■ 学科专业: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服务地方产业发展
一、碳中和与能源互联网:聚焦可再生能源并网、储能技术、微电网优化,服务“双碳”目标。
二、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结合自动化、物联网技术,推动工业智能化升级。
三、区域产业对接:例如长三角的集成电路产业、芜湖市智能传感器产业等。
■ 人才培养:以学生为中心,通过人工智能赋能,课内课外融合,学科竞赛锤炼,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活力
一、学科竞赛:在全国智能制造挑战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新一代通信5G技术大赛、全国大学生RoboMaster机甲大赛等赛事成绩突出,学科竞赛学生覆盖率100%,2024年共获得省级以上奖项183项,其中国家级奖项32项。
二、认证导向培养:课程体系对接职业技能资格认证(如电工、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等)。
三、人工智能赋能,课内课外融合:围绕“人工智能技术深入到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全过程”,学院积极探索以AI为载体的新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全面有效的保障和支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全方位应用智能化教学工具,AI逐步贯穿课程教学全流程。依托科大讯飞AI智慧教学工具,学院在课程教学中实现了智能化工具的全过程覆盖。从课前预习中的资源个性化推荐,到课中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实时互动与数据分析,再到课后学习反馈与作业指导,打造了完整的智能教学闭环。部分课程结合区域特色产业案例进行设计,探索AI工具在高阶思维培养中的潜力,为智慧化教学提供了示范样板。在学生的培养模式上,学院紧密对接区域产业技术迭代升级需求,匠心打造三大产教融合特色模式。组织学生前往专业对口企业集中开展认知活动,让学生沉浸式感知行业前沿;开设 “订单班”,精准匹配企业用人需求,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无缝对接;创建“现代产业学院”,以多元化培养目标对接多领域企业需求,拓宽人才成长路径。同时,大力推行产教融合项目化教学模式,携手智能制造领域龙头企业,将“基于AI的电力系统优化调度”“智能化自动化生产线控制”等企业实际技术需求深度融入课程设计,学生在项目实践中既能系统掌握前沿 AI 技术与理论知识,又能直面真实工程场景,锤炼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核心能力,真正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
■ 教学模式: 构建4L4D+Cx实践教学体系,项目化教学和混合式教学相结合,全面塑造学生综合素质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通过五年探索,三年检验,探索出了适合电类专业学生工程能力培养的新范式,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构建了一种以实践能力为主的电类专业课程新谱系。面向新兴产业。
二、技术需求和企业岗位要求,重塑培养体系;改变传统理论与实践的从属关系,实现两者并重的体系结构。
三、构建了一种增强学生工程意识,夯实学生工程能力的实践教学新体系。理实交融的课程设计,系统构建并实施“4L4D+Cx”项目化教学体系,让工程实践贯穿大学四年;课内项目与学科竞赛结合,实现课内课外实践活动的互融互促。
四、构建了一种多元协同育人的新机制,实施“新师资、新平台”的“双新”改革措施,培养理念和育人效果获得政府和长三角企业高度肯定,产教融合成效显著。
■ 产教融合:构建三协同的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助力学生工程能力培养,打通学生就业最后一公里
一、校企政合作共建产业学院:安徽信息工程学院与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奇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共建的芜湖智能制造产业学院,面向地方智能制造产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具有创新意识和工匠精神,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企业项目研发能力,具有“专业技术+行业背景”,能够在智能制造产业从事设计、开发、系统集成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采用“校政企”合作模式,以整合多方优势资源和优化内部治理的体制机制为理念,通过多元主体的协同作用,实行理事会管理模式,构建“N+M”(N个培养方向,M家合作企业)协同育人新机制。
二、与大唐移动合作共建“5G+产教融合创新实践基地”。
三、构建“三协同”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共享师资,共建专业,协同办学、协同育人,协同创新。自动化专业与博众精工共同修订培养方案,共同设计教学项目,与博众精工共建智能制造实验室,联合开设订单班,委派教师去企业挂职。
四、联合苏州汇川技术有限公司,以芜湖智能制造产业学院为载体,通过整合企业技术资源与高校教学优势,构建"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应用"的生态链体系。合作聚焦课程体系开发,协同编制专业教材、联合培育双师型师资队伍,共建数字孪生实验室等实训平台,重点实施“汇川生态链”人才培养项目。基于“文化同源、管理同频、发展同步”的生态模式,经过多轮方案论证和需求对接,现已形成涵盖生态链企业、技术研发机构和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的协同育人机制,成功开设生态链特色班,着力培养具备产教融合特质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