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安徽财经大学周森鑫教授应邀在我校A3W301教室为全体教师带来了一场题为《人工智能赋能科研课题申报书撰写的思考与实践》的精彩讲座。讲座深入剖析了人工智能时代科研范式的变革,并分享AI技术在科研选题、申报书撰写中的实际应用策略,为教师们提供前沿的科研思路与方法。(图为讲座现场)周教授首先指出,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正在深刻改变传统科研模式。从数据驱动到智能分析,AI技术为科研工作者提供更高效的工具,同时也对课题研究的创新性提出更高要求。他强调,教师应主动适应这一趋势,善用AI技术提升科研效率与质量。针对科研课题申报的关键环节,周教授详细解读高质量申报书的评价维度,包括选题的前沿性、研究逻辑的严谨性、技术路线的可行性等。他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了申报书中常见的不足,并给出了优化建议。讲座的核心部分聚焦人工智能如何赋能科研课题的全流程。在选题环节,周教授演示了如何利用AI工具快速梳理研究热点、挖掘创新点;在申报书撰写阶段,他分享如何借助AI辅助文献综述、优化研究框架,甚至智能润色文本,使申



近日,第十二届“大唐杯”全国大学生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大赛(以下简称“大唐杯”比赛)安徽赛区三个赛道(赛道一:工程实践赛、赛道二:产教融合5G+创新应用赛、赛道三:ICT基础通识赛)比赛成绩陆续揭晓。今年,大唐杯安徽省赛共有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在内的21所本科院校参赛。我校学生获得省一等奖17组(晋级国赛),省二等奖30组,省三等奖50组,获奖质量及数量再居安徽省参赛高校之首。(图为比赛现场)“大唐杯”比赛是由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与中国通信企业协会主办,中信科移动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北京邮电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同组织承办的全国性创新实践型的竞赛,也是教育部高等教育学会“全国大学生竞赛排行榜”内排名最前的信息通信类专业竞赛。大赛以5G-A/6G技术、无线通信+AI、物联网等前沿信息通信技术为核心设置竞赛内容,凭借高规格的命题标准、专业化的评审流程,成为检验高校信息通信领域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杆,每年吸引全国数百所高校、上万名学子同台竞技。(图为公布的我校部分晋级国赛



为深化落实学校“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发展战略,拓展与行业头部企业的深度合作,近日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执行院长马利祥、科研副院长梁美玉带队,院长助理张松林、通信教研室主任张天飞、电子信息工程教研室主任龙海燕一行,赴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硬件中心开展校企合作专项调研,旨在推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图为参观讯飞硬件中心)科大讯飞硬件中心对此次调研给予大力支持,硬件中心硬件研发部总监李冬冬、终端软件研发部总监陆有松、运营管理部总监谢蓉蓉、运营管理部经理于文静、运营工程师祖小康等高管及技术负责人热情接待并全程参与交流。在中心负责人陪同下,调研组首先参观了科大讯飞硬件中心的研发环境,了解了其在智能硬件领域的前沿技术布局与创新成果。随后的合作洽谈会气氛热烈而富有成效。双方围绕如何将高校人才智力资源与企业技术产业优势深度融合,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重点交流了人才联合培养、产学研平台共建、科研项目协同攻关、联合申报项目以及联合技术开发与服务等。经过充分沟通,校企双方在深化产教融合、拓展合



为深化团队内部协作、明确未来科研攻关方向、促进跨领域学术思想碰撞,微纳能源与柔性传感技术研究中心于2025年6月11日举办了专题学术交流会。特邀研究中心学术指导专家鲍丙好教授,分享其在非晶合金材料巨磁阻抗(Giant Magneto-Impedance, GMI)效应传感器领域的研究进展,中心全体成员参与了此次交流。鲍丙好教授深入浅出地阐述了GMI效应传感器的核心工作原理。他重点分析了非晶合金材料呈现的趋肤效应(Skin Effect)这一物理现象,详细解释了在高频交变电流激励下,软磁材料(如CoFeSiB非晶丝)的GMI效应产生机理。材料在外加轴向磁场的作用下,周向磁导率会发生显著变化,导致材料截面上电流分布随趋肤深度改变,从而导致材料的阻抗随外磁场产生显著变化。鲍教授结合丰富的图表和数据,详细解读了GMI效应传感器的关键性能指标,包括超高灵敏度(如日本爱知钢铁(Aichi Steel)公司制作的MI-CB-1DH传感器可检测1nT的磁变化)、快响应(可达MHz量级)、低功耗、优异温度



为了全面贯彻和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及积极推进《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密聚焦教育、科技、人才的深度融合,以推动教育数字化改革为重要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电信教研室启动了C2026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此次会议由教研室主任龙海燕主持,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在讨论环节中,参会教师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学业评价、产教融合等多个方面展开深入的讨论,并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与专业发展趋势,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建议。例如,《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等核心基础课的课时被压缩,导致学生的知识体系出现断层,影响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理解;如果在一学期集中开设过多的的改革类课程,将会增加了师生的负担,反而对教学成效产生负面影响;缺乏系统化的专业方向引导,导致选课过程碎片化,难以形成聚焦领域的“课程能力链”。龙海燕指出,修订方案应以“问题清单”为驱动力,推动人才培养方案



为确保学期末教学工作平稳有序开展,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于6月5日下午在博识楼A4 S304会议室召开教研室工作会议。会议由教研室副主任徐旺主持,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华静出席会议并作重要工作指示,教研室全体教师参会。会议首先由华静就重点工作进行部署。针对即将到来的期末考试,华院长强调:“期末考试是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各位监考教师务必做到:一是严守考试纪律,全程在岗履职;二是严禁携带通讯工具进入考场;三是对考场情况要实时监控,发现违纪行为及时处理并如实记录。”随后,华静针对学生毕业就业工作提出明确要求,要求指导教师要全程跟踪学生就业进展,加强职业规划指导,积极对接企业资源,拓展就业渠道,重点关注未就业学生群体,确保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同时,华院长还通报了学院今年的招生政策,号召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招生宣传,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吸引优质生源。最后,徐旺对近期具体工作进行了安排:一是组织开展课程教学研讨活动,促进教学方法交流;二是做好期末考核材料的归档工作;三是启动22级学生企业实习的准备工作。本次会议系统梳



为有效衔接产业需求与人才培养,开拓优质实习实践平台,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于自5月30日开始,陆续开展了2022级企业实习专场宣讲会系列活动。学院高度重视实习育人环节,通过提前宣传动员、精心安排会务、紧密联络企业等方式,确保宣讲会高效有序开展,充分保障了企业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选。宣讲活动紧密对接专业实践需求,截至目前已邀请了苏州博众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苏州汇川联合动力系统有限公司、芜湖宏景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南京中船鹏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嘉兴军胜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15家业界知名企业先后走进校园,通过“线上直播+线下宣讲”双模式,保障了企业宣讲的全面性,突破了地域、时间限制,扩大学生参与覆盖面。针对学院五大专业的差异化特点,宣讲会分专业、分场次精准对接企业资源。例如,博众精工聚焦自动化生产线设计与工业机器人应用领域,与自动化、机器人工程专业学生深入交流;汇川联合动力结合新能源汽车电控技术研发需求,为电气工程、通信工程专业学生提供技术岗位实践机会;芜湖宏景电子则围绕电子信息产品设计与制造,面向



为深入贯彻落实学校“学科引领、产教融合、协同创新、服务社会”发展战略,学习借鉴兄弟院校在学科建设、科研团队培育及专业建设等方面的经验,近日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执行院长马利祥、科研副院长梁美玉带队,院长助理张松林、通信教研室主任张天飞、电子信息工程教研室主任龙海燕一行,专程赴新华学院开展专题调研。新华学院对此次调研高度重视,副院长白志青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王亓剑主任等热情接待了调研组一行。座谈会上,双方围绕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的交流,重点探讨了学科方向凝练与特色发展、高水平科研团队组建与培育、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探索、硕士点申报的关键路径与经验等。交流结束后,白志青带着调研团先后参观了移动通信实验室、机器人创新应用实验室、物联网综合实验室等学院实验实训室。(图为新华学院座谈)(图为新华学院参观)马利祥对新华学院的热情接待和宝贵经验分享表示感谢。他表示,此次调研“取经”收获丰硕,新华学院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等方面的先进理念和务实举措,特别是其聚焦应用、服务地方的鲜明特色,为我院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