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信息工程学院联合安徽德孚转向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在科技处指导下正式申报《新能源汽车电动转向系统智能感知协同与控制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项目,参与安徽省科技进步奖评选。我校本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牵头组织实施,围绕新能源汽车纯电动助力转向(EPS)系统的感知融合、控制优化与平台化结构等核心技术,取得一系列原创性成果,成果已在多款车型中实现工程化应用。为高质量推进科技奖励申报工作,学校组织开展了分阶段、多轮次的评审与论证工作。项目初期由学校科研处牵头联合外校专家,聚焦技术方向与成果凝练进行专题研讨;中期由电气学院学术委员会组织内部评审,对创新点表述、技术路线与支撑材料进行集中打磨;后期召开科技进步奖项目提名专家评审会,邀请来自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专家组成评审组,专家组听取汇报、审阅材料,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助力项目不断打磨完善。本次科技进步奖申报工作是我校近年来持续推进科研组织力建设、强化服务地方产业能力的又一重要成果,充分体现了学校在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主动担当与实践成效。通过系统化



6月20日至22日,第十届电气、电子和计算机工程研究学术研讨会(ISAEECE 2025)在西安西京学院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西京学院主办,安徽信息工程学院等单位协办。作为协办单位之一,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深度参与会议的组织筹备、学术协调及会务保障工作,为大会的顺利召开提供了坚实支持。(图为会议现场)会议期间,来自浙江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等高校的知名教授、学者及行业专家齐聚一堂,围绕电气工程、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前沿热点展开深入研讨。浙江大学史治国教授作题为《低空无人机射频侦测:从种类识别到个体识别》的主题报告,分享了无人机侦测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西安理工大学石争浩教授则针对《基于深度学习的广域目标检测及跟踪方法》进行专题讨论,为与会者带来深刻的学术启发。(图为石争浩作报告)(图为史治国作报告) 此次协办国际学术会议,是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推动学科建设与国际化交流的重要举措。通过参与高水平学术活动,学院进一步提升了在相关领域的影响力,同时为师生搭建了与国际前沿接轨的学



6月23日,安徽信息工程学院第二届汇川生态链“汇英班”结业仪式暨校企实习双选会在校举行。本次活动以“产教融合育英才,协同创新促发展”为主题,旨在深化校企合作,推动智能制造领域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育,为区域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安徽信息工程学院校长吴敏、校长助理马利祥、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副院长刘蕾、院长助理张松林,汇川技术人才发展总监刘阳、汇英行动运营主管徐嘉欣出席仪式,仪式由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副书记华静主持。来自汇川生态链17家行业领军企业的代表、40名结业学员及师生代表共同见证这一重要时刻。(图为华静主持会议)仪式伊始,吴敏校长发表致辞。他代表学校向顺利完成“汇英班”课程学习的40名学员表示热烈祝贺,并向60天来辛勤付出的企业工程师与校内导师致以诚挚感谢。吴敏指出,学校始终立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将“工程能力、产品意识、创新精神”作为人才培养核心目标,与汇川技术深度合作的“汇英行动”,正是学校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的关键实践。他强调,通过“理论+实训+项目实战”三阶递进培养模式,学员们不仅掌握了



6月16日至20日,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在A4S403,分专业成功举办"学在信工"学风建设座谈会。学院执行院长马利祥、副院长梁美玉、副院长刘蕾、党总支书记骆军、副书记华静、学工秘书卢丽娟及全体辅导员出席会议,深入分析各专业各班级学情,总结学风建设成效与不足。会上,各专业辅导员与教师围绕班级学情分析、课堂纪律、学业帮扶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通过对比分析各班级学分绩点、挂科率、四六级通过率等数据,梳理出学风建设中的优势与不足。教师代表分享了提升课堂参与度的教学经验,如采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等创新方法。(图为各专业座谈会现场)会后,学院明确了系统化的学风建设方案,强化日常行为规范,开展课堂纪律督察和文明宿舍评比;构建学业帮扶体系,建立动态困难学生名单库;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帮助学生明确发展目标。本次座谈会为学院学风建设明确了方向与路径,学院将以此为契机,通过制度建设和活动开展双轮驱动,凝聚师生共识,扎实推进各项工作,营造优良学风氛围,为培养高素质电气专业人才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6月19日,安徽信息工程学院芜湖智能制造产业学院毕业生欢送仪式举行。校长助理,电气学院执行院长马利祥,副院长刘蕾,院长助理张松林,学生处处长助理吴猛,学工秘书卢丽娟,产业学院综合主管程聪出席活动,与2025届产业学院毕业生代表齐聚一堂,共叙情谊。仪式由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华静主持。(图为座谈会)仪式伊始,马利祥代表学院向毕业生致辞。他充分肯定了同学们在产业学院学习期间的成长与收获,并寄语全体毕业生:“希望同学们牢记‘厚德博学、求实创新’,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在智能制造领域勇担时代使命,书写青春华章。”马利祥强调,学院始终是毕业生的坚实后盾,期待大家常回“家”看看,共谋发展。随后,副院长刘蕾、院长助理张松林等领导依次发言,向同学们表达了深切的关怀与殷切的期望,提出三点期望:一是坚守初心,永葆学习热情;二是脚踏实地,践行工匠精神;三是胸怀家国,贡献青春力量。勉励大家以奋斗绘就青春底色,在未来的岗位上砥砺奋进、建功立业。(图为华静讲话)(图为刘蕾讲话)(图为马利祥讲话)交流环节,同学们满怀深



为切实做好2022级学生企业实习指导工作,确保实习流程规范,通信教研室于6月13日在A4S305召开专题会议,围绕实习文件解读、实习材料审核及时间节点等关键环节进行部署。会议由教研室主任张天飞主持,教研室全体实习指导教师参会。会议伊始,张天飞指出企业实习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全体指导教师需严格遵循学校及学院相关政策要求,及时关注学院实习指导群发布的最新通知,下载并研读相关政策文件,重点掌握不同类型实习材料审核重点、安全规范、考核标准及突发情况处置流程。教师需指导学生签订三方协议,明确企业、学校及学生三方责任,确保实习过程可追溯、可监管。同时,教研室要求全体指导教师树立“安全第一”意识,在实习过程中定期与学生沟通,尤其关注实习初期的适应情况及工作状态,及时排查安全隐患。会议最后,张天飞强调,实习指导工作需加强与企业、学院的协同配合,形成“学校-企业-学生”三方联动机制。她鼓励教师主动对接企业导师,了解学生实习表现,为后续就业推荐及校企合作深化提供依据。(图为会议现场)此次会议的召开让与会教



为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提升教学质量,适应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战略需求,全面提升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通信教研室于6月13日在A4S305组织召开了C2026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意见及建议专题研讨会。会议由通信教研室主任张天飞主持,教研室全体教师参会。会议伊始,张天飞首先强调了C2026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需要紧密围绕我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合格评估整改要求及现行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发现的待完善问题等,充分调研论证,提出修订意见和建议。随后,各参会教师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学生需求以及学科前沿动态,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环节等多方面展开热烈讨论。其中,易茂祥教授指出C2026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要突出重点,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凝练通信工程专业特色,以通识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及专业方向课等模块构建通信工程专业知识体系,突出总线、网络、编码、调制、抗干扰等学科专业内容。高伟教授则就课程课外学时与项目化改革课程管理方面提出建设意见,他指出



为进一步强化校政企协同,服务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6月17日,安徽信息工程学院校长吴敏与湾沚区委副书记、代区长马荣带队赴常州工学院考察调研,副校长李震、董方敏,湾沚区副区长后向前,学校及区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调研。调研组一行在常州工学院校长张兵等陪同下,实地考察了该校多个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践平台。在智慧建造结构中心与智能制造国家现代产业学院,调研组深入了解了专业建设与产业技术发展的深度融合;在产教融合大楼和大学生创业园,重点观摩了校地协同育人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成果;中外合作办学的赫特福德学院以及校企深度共建的汤姆智能实验室,则展现了开放办学与协同创新的前沿模式。这些平台的先进理念和显著成效为调研组提供了重要参考。(图为考察常州工学院)在随后举行的交流座谈会上,张兵详细介绍了该校立足“应用型”的办学定位、鲜明特色以及在产教融合领域形成的成熟模式和成功经验,着重阐述了学校紧密对接地方产业需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路径。马荣介绍了湾沚区优势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区域产业人才需求以及区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