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切实做好2022级学生企业实习指导工作,确保实习流程规范,通信教研室于6月13日在A4S305召开专题会议,围绕实习文件解读、实习材料审核及时间节点等关键环节进行部署。会议由教研室主任张天飞主持,教研室全体实习指导教师参会。会议伊始,张天飞指出企业实习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全体指导教师需严格遵循学校及学院相关政策要求,及时关注学院实习指导群发布的最新通知,下载并研读相关政策文件,重点掌握不同类型实习材料审核重点、安全规范、考核标准及突发情况处置流程。教师需指导学生签订三方协议,明确企业、学校及学生三方责任,确保实习过程可追溯、可监管。同时,教研室要求全体指导教师树立“安全第一”意识,在实习过程中定期与学生沟通,尤其关注实习初期的适应情况及工作状态,及时排查安全隐患。会议最后,张天飞强调,实习指导工作需加强与企业、学院的协同配合,形成“学校-企业-学生”三方联动机制。她鼓励教师主动对接企业导师,了解学生实习表现,为后续就业推荐及校企合作深化提供依据。(图为会议现场)此次会议的召开让与会教



为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提升教学质量,适应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战略需求,全面提升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通信教研室于6月13日在A4S305组织召开了C2026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意见及建议专题研讨会。会议由通信教研室主任张天飞主持,教研室全体教师参会。会议伊始,张天飞首先强调了C2026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需要紧密围绕我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合格评估整改要求及现行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发现的待完善问题等,充分调研论证,提出修订意见和建议。随后,各参会教师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学生需求以及学科前沿动态,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环节等多方面展开热烈讨论。其中,易茂祥教授指出C2026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要突出重点,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凝练通信工程专业特色,以通识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及专业方向课等模块构建通信工程专业知识体系,突出总线、网络、编码、调制、抗干扰等学科专业内容。高伟教授则就课程课外学时与项目化改革课程管理方面提出建设意见,他指出



为进一步强化校政企协同,服务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6月17日,安徽信息工程学院校长吴敏与湾沚区委副书记、代区长马荣带队赴常州工学院考察调研,副校长李震、董方敏,湾沚区副区长后向前,学校及区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调研。调研组一行在常州工学院校长张兵等陪同下,实地考察了该校多个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践平台。在智慧建造结构中心与智能制造国家现代产业学院,调研组深入了解了专业建设与产业技术发展的深度融合;在产教融合大楼和大学生创业园,重点观摩了校地协同育人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成果;中外合作办学的赫特福德学院以及校企深度共建的汤姆智能实验室,则展现了开放办学与协同创新的前沿模式。这些平台的先进理念和显著成效为调研组提供了重要参考。(图为考察常州工学院)在随后举行的交流座谈会上,张兵详细介绍了该校立足“应用型”的办学定位、鲜明特色以及在产教融合领域形成的成熟模式和成功经验,着重阐述了学校紧密对接地方产业需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路径。马荣介绍了湾沚区优势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区域产业人才需求以及区政府



6月16日,安徽财经大学周森鑫教授应邀在我校A3W301教室为全体教师带来了一场题为《人工智能赋能科研课题申报书撰写的思考与实践》的精彩讲座。讲座深入剖析了人工智能时代科研范式的变革,并分享AI技术在科研选题、申报书撰写中的实际应用策略,为教师们提供前沿的科研思路与方法。(图为讲座现场)周教授首先指出,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正在深刻改变传统科研模式。从数据驱动到智能分析,AI技术为科研工作者提供更高效的工具,同时也对课题研究的创新性提出更高要求。他强调,教师应主动适应这一趋势,善用AI技术提升科研效率与质量。针对科研课题申报的关键环节,周教授详细解读高质量申报书的评价维度,包括选题的前沿性、研究逻辑的严谨性、技术路线的可行性等。他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了申报书中常见的不足,并给出了优化建议。讲座的核心部分聚焦人工智能如何赋能科研课题的全流程。在选题环节,周教授演示了如何利用AI工具快速梳理研究热点、挖掘创新点;在申报书撰写阶段,他分享如何借助AI辅助文献综述、优化研究框架,甚至智能润色文本,使申



近日,第十二届“大唐杯”全国大学生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大赛(以下简称“大唐杯”比赛)安徽赛区三个赛道(赛道一:工程实践赛、赛道二:产教融合5G+创新应用赛、赛道三:ICT基础通识赛)比赛成绩陆续揭晓。今年,大唐杯安徽省赛共有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在内的21所本科院校参赛。我校学生获得省一等奖17组(晋级国赛),省二等奖30组,省三等奖50组,获奖质量及数量再居安徽省参赛高校之首。(图为比赛现场)“大唐杯”比赛是由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与中国通信企业协会主办,中信科移动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北京邮电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同组织承办的全国性创新实践型的竞赛,也是教育部高等教育学会“全国大学生竞赛排行榜”内排名最前的信息通信类专业竞赛。大赛以5G-A/6G技术、无线通信+AI、物联网等前沿信息通信技术为核心设置竞赛内容,凭借高规格的命题标准、专业化的评审流程,成为检验高校信息通信领域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杆,每年吸引全国数百所高校、上万名学子同台竞技。(图为公布的我校部分晋级国赛



为深化落实学校“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发展战略,拓展与行业头部企业的深度合作,近日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执行院长马利祥、科研副院长梁美玉带队,院长助理张松林、通信教研室主任张天飞、电子信息工程教研室主任龙海燕一行,赴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硬件中心开展校企合作专项调研,旨在推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图为参观讯飞硬件中心)科大讯飞硬件中心对此次调研给予大力支持,硬件中心硬件研发部总监李冬冬、终端软件研发部总监陆有松、运营管理部总监谢蓉蓉、运营管理部经理于文静、运营工程师祖小康等高管及技术负责人热情接待并全程参与交流。在中心负责人陪同下,调研组首先参观了科大讯飞硬件中心的研发环境,了解了其在智能硬件领域的前沿技术布局与创新成果。随后的合作洽谈会气氛热烈而富有成效。双方围绕如何将高校人才智力资源与企业技术产业优势深度融合,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重点交流了人才联合培养、产学研平台共建、科研项目协同攻关、联合申报项目以及联合技术开发与服务等。经过充分沟通,校企双方在深化产教融合、拓展合



为深化团队内部协作、明确未来科研攻关方向、促进跨领域学术思想碰撞,微纳能源与柔性传感技术研究中心于2025年6月11日举办了专题学术交流会。特邀研究中心学术指导专家鲍丙好教授,分享其在非晶合金材料巨磁阻抗(Giant Magneto-Impedance, GMI)效应传感器领域的研究进展,中心全体成员参与了此次交流。鲍丙好教授深入浅出地阐述了GMI效应传感器的核心工作原理。他重点分析了非晶合金材料呈现的趋肤效应(Skin Effect)这一物理现象,详细解释了在高频交变电流激励下,软磁材料(如CoFeSiB非晶丝)的GMI效应产生机理。材料在外加轴向磁场的作用下,周向磁导率会发生显著变化,导致材料截面上电流分布随趋肤深度改变,从而导致材料的阻抗随外磁场产生显著变化。鲍教授结合丰富的图表和数据,详细解读了GMI效应传感器的关键性能指标,包括超高灵敏度(如日本爱知钢铁(Aichi Steel)公司制作的MI-CB-1DH传感器可检测1nT的磁变化)、快响应(可达MHz量级)、低功耗、优异温度



为了全面贯彻和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及积极推进《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密聚焦教育、科技、人才的深度融合,以推动教育数字化改革为重要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电信教研室启动了C2026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此次会议由教研室主任龙海燕主持,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在讨论环节中,参会教师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学业评价、产教融合等多个方面展开深入的讨论,并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与专业发展趋势,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建议。例如,《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等核心基础课的课时被压缩,导致学生的知识体系出现断层,影响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理解;如果在一学期集中开设过多的的改革类课程,将会增加了师生的负担,反而对教学成效产生负面影响;缺乏系统化的专业方向引导,导致选课过程碎片化,难以形成聚焦领域的“课程能力链”。龙海燕指出,修订方案应以“问题清单”为驱动力,推动人才培养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