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产教融合,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3月5日,由安徽信息工程学院校长助理、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执行院长马利祥,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副院长刘蕾、副书记华静、院长助理张松林、智能制造产业学院主管程聪一行五人组成考察组,赴武汉金石兴机器人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石兴公司”)开展调研交流,金石兴公司执行董事程曦远、人力资源及就业总监晏传杰等企业负责人参与接待并座谈。(图为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赴金石兴调研)马利祥一行首先实地参观考察了由金石兴公司与武汉东湖学院、武昌工学院联合共建的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在晏传杰的引导和介绍下,学院考察组深入了解了校企联合实验室建设、课程体系开发及“双师型”教学团队培养等方面的合作成果。产业学院通过校企“双主体”管理机制,将企业技术标准融入教学实践,形成“项目化教学+岗位实训”闭环培养模式,为智能制造领域输送了大量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图为金石兴公司参观)(图为武昌工学院产业学院参观)(图为武汉东湖学院参观)座谈会上,晏传杰全面介绍了金石兴集团在校企合作领域的实践经



2025年3月5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研室召开专题学习会议,围绕师德师风建设与教学工作量核验制度开展系统学习。会议由陶龙高老师主持并领学,教研室主任束文强总结部署,教研室全体教师参会。会议以“强化师德红线意识,规范教学支撑材料”为主线展开。陶龙高老师领学《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结合教育部公开警示案例,重点剖析学术不端、师生交往失范等风险点,重申“师德一票否决”制度在教学考核中的刚性约束力。针对教学工作量化指标改革,逐项解读课堂日志记录、实践指导过程性材料留存等实操规范,明确院级督查小组的随机抽查与交叉互审机制。教研室主任束文强在总结中强调,师德师风是教师职业的生命线,教学规范是人才培养的根基工程,全体教师需以更高站位主动对标要求,将会议精神转化为日常教育教学的自觉行动。本次会议通过制度解读与责任压实,进一步筑牢了师德师风防线、明确了教学行为的量化标尺,为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为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课程建设,提升课程教学效果,通信教研室于3月5日下午在A4S305组织召开了2024-2025学年春季学期项目制与混合式立项课程建设工作会议。会议由通信教研室主任张天飞主持,教研室全体教师参会。(教研室会议现场)会上,首先张天飞根据学校教务处下发的《关于开展“十四五”期间项目制和混合式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文件,全面解读了文件对2024-2025学年春季学期项目制与混合式课程立项及建设的要求。明确了通信专业立项的各门课程的改革类型及建设负责人。然后从课程配套经费情况、课程建设周期、建设要求与项目验收四个方面对课程建设重点工作作出了详细的部署。为确保春季学期通信专业立项的各门项目制和混合式课程建设工作顺利推进,张天飞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实践、线上资源为载体,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通信专业立项课程名单)通过本次会议,通信教研室全体教师进一步明确了项目制与混合式课程建设的工作重心,要通过科学规划、资源整合与动态管理,推动教学模式从



2月26日,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组织召开科研团队建设专项工作会议。学院执行院长马利祥、科研副院长梁美玉出席会议并作工作部署,学院各科研团队负责人及青年骨干教师参会,共同围绕科研团队优化升级、学科高质量发展等议题展开研讨。(图为科研团队建设会议)会议伊始,梁美玉从科研团队架构优化、中长期目标规划、跨领域协作机制等方面系统解读了学院科研团队建设的改革方向。她指出,要以“凝聚特色、激发活力”为核心,推进团队制度规范化、研究方向精准化、成果转化高效化,鼓励青年教师依托团队找准科研定位,争创高水平学术成果。(图为梁美玉讲话)马利祥结合硕士学位点申报攻坚任务,提出以学科建设为牵引,打造科研与育人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平台。他强调,青年教师是推动学科发展的生力军,学院将通过完善团队导师制、立项支持“青年科研育苗计划”等举措,为教师成长提供资源保障;同时要求各科研团队建立定期交流机制,打破学科壁垒,凝练智能感知与检测、工业互联网与智能控制、智能网联及智能电驱与能源管理等特色方向,形成标志性科研成果。(图为马利



2025年2月26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研室召开“Deepseek人工智能平台教学科研融合应用”专题会议,教研室副主任龚鹏主持会议并作主题部署。会议聚焦AI技术与电气工程专业的深度融合,系统规划平台在教学创新、科研提效等领域的实施路径。龚鹏老师重点阐释Deepseek平台的三大赋能方向:一是在教学中引入AI辅助编程与虚拟仿真工具,打破传统课程中复杂算法调试、电力系统分析等环节的时空限制;二是在科研中利用平台数据分析与模型训练功能,加速新能源装备研发、嵌入式系统开发等领域的实验验证效率;三是构建跨学科资源共享机制,联动实验室与校企合作资源,打造智能技术应用生态。他强调,平台推进需坚持问题导向,围绕教学设计痛点与科研流程瓶颈开展针对性实践,同步建立教师培训与成效评估体系。会议现场还演示了平台在电力系统仿真中的典型应用案例,教研室教师结合研究方向展开讨论,围绕AI技术适配性、课程资源转化等问题提出优化建议。本次会议为年度“智能+专业”改革奠定了阶段性框架,后续将分步骤推动平台深度融入教研全链



为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近日,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执行院长马利祥、副院长梁美玉一行走访安徽德孚转向系统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孚公司”),开展校企合作交流活动。德孚公司王静常务副总经理、何主任等企业领导热情接待并全程参与。(图为德孚公司座谈会)座谈会上,马利祥首先介绍了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的发展历程、学科建设、科研成果及人才培养情况。他特别提到,学院与德孚公司有着长期良好的合作基础,双方在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马院长表示,希望未来双方能够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在共建实验室、联合申报科研平台、开展项目合作等方面深化合作,共同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王静对学院一行的到访表示热烈欢迎,并详细介绍了企业的发展现状、技术优势及未来规划。他充分肯定了双方过去的合作成果,并表示愿意与学院开展全方位合作,共同为行业发展贡献力量。在技术交流环节,学院就EPS技术痛点与企业展开深入讨论,结合自身研究成果,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并建议双方在EPS技术研发、测试验证及产业化应用等方



2月27日下午,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组织70余名教师,通过线上收看方式参加教育部、安徽省教育厅联合开展的教育家精神2025年巡回宣讲活动。活动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弘扬教育家精神,营造崇德向善的教育氛围。宣讲团6位成员结合自身的经历,分别从高等教育、医学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基础教育等不同领域,深情讲述了自己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引领学生追求真理、帮助学生成长成才等方面的教育故事。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最美教师团队带头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苏东林院士以“立电磁强国大志向 做挺膺担当奋斗者”为题,讲述了团队在电磁兼容领域攻克30余项国家重大技术难题的奋斗历程。各位老师纷纷表示,这些故事不仅是教育情怀的传递,更是对新时代教师使命的深刻叩问。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教授、主治医师叶枫,作为“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振义院士的同事,以“一生治一病 坦荡铸师魂”为题,分享他的医学教育理念,讲述了他在医学教育领域坚守初心、培养医



2月26日周三下午3时,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机器人教研室新课说课活动在A3S302智慧教室顺利开展。刘蕾老师、张立臣老师、黄洪斌老师作为评审专家全程参与,对教研室教师的课程设计与教学能力进行了深入点评与指导,活动取得显著成效。本次说课活动旨在深化教学改革,推动机器人学科教学创新。教研室多位教师围绕新课主题,依次登台展示课程设计理念与实施方案。教师们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充分的备课准备,全程脱稿说课,从“教学目标”“教学价值”“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课前课后教学闭环”等维度,系统阐述课程逻辑,展现出过硬的教学素养。评审专家一致认为,教师团队对课程的理解透彻、设计严谨,教学理念与学科前沿紧密结合,充分体现了机器人教研室的教学实力与育人担当。点评环节中,专家针对每位教师的特点提出个性化建议。刘蕾老师强调“课程设计需进一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强化实践与理论融合”;张教授建议“引入跨学科案例,拓宽学生创新思维”;黄洪斌老师则从课堂互动、技术应用细节等角度提出优化方向。评审意见既具专业性又贴近实际,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