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推动学科竞赛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安徽信息工程学院于4月30日成功举办第七届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并同步开展"学科竞赛赋能应用型人才专题研讨会"。活动吸引了校内外专家、师生代表共同参与,展现了学校在智能科技创新领域的实践成果与育人成效。 本届智能汽车竞赛以“驭见智能,驰骋创新赛道”为主题,吸引了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近40支队伍参赛。竞赛设置基础摄像头、独轮信标、无气垫越野等多个赛道,要求参赛车辆自主完成环境感知、路径规划、运动控制等任务。比赛现场,各团队设计的智能车在赛道上展开激烈角逐,展现了激光雷达、深度学习、多传感器融合等前沿技术的创新应用。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安徽赛区组委会秘书长吴晔老师表示:“参赛作品体现了学生扎实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跨学科融合意识,部分技术方案已达到省级赛事水准。”(图为比赛剪影)(图为专家点评)赛事结束后,学校组织召开了学科竞赛赋能应用型人才专题研讨会。吴晔老师与安徽工程大学王冠凌老师、安徽中医药大学金力老师、安徽交通职业技术



为深化教学改革、提升专业课程建设质量,自动化教研室于4月24日在A4S403会议室组织召开"人工智能驱动的教学模式革新"专题研讨会。会议由教研室副主任刘传柱主持,自动化全体教师参加会议。会议紧密围绕项目制混合式课程建设核心任务,重点探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育教学的创新路径。与会教师针对混合式教学升级、课程体系优化、智能化教学资源开发及虚拟仿真场景构建等关键议题展开交流。教师们结合《电气控制与PLC》《工业机器人技术》等课程实践,分享了AI辅助教学的应用案例与阶段成效,现场演示了课程建设创新成果。通过本次研讨,自动化教研室明确了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学的实施路径,为后续课程改革与高质量教学夯实基础,全体教师进一步凝聚共识,持续推进教学资源智能化迭代,为培养适应智能时代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筑牢教学根基。



为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提升教学质量,通信教研室于4月24日在A4S305召开期中教学检查反馈会,针对教务处在各项教学环节中检查发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提出改进措施。会议由通信教研室主任张天飞主持,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骆军及教研室全体教师参会。会上,张天飞首先转达了教务处对秋季学期存档材料检查情况的反馈,主要包括部分专业课程卷面不及格率偏高;后续改进报告原因分析不全面(过于强调学生层面)且整改后未擦除审核教师的检查意见。其次,针对春季学期的听课情况,校级督导反馈了以下问题:(1)课前黑板未擦除其他课程的板书;(2)部分教师全程念PPT,与学生缺乏互动;(3)板书较少或布局混乱;(4)实验课集中讲解时未合理组织学生。最后,还传达了教务处反馈的有关班主任学期工作计划制定不合理及班级主题活动拍照存档不规范的问题。随后,骆军结合近期巡课情况,补充强调了课堂互动和板书规范的重要性,建议教师加强课堂管理,优化教学设计,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此次会议的召开,使全体教师进一步明确了教学规范



4月23日,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智能电驱与能源管理团队在A4S304会议室召开例会,团队负责人龚鹏主持。会议围绕项目申报、经验分享两大主题展开,旨在以精准分工与经验互促进一步提升团队整体科研效能。会上,龚鹏老师首先梳理了省高校重点研究项目以及校内青年基金等近期可申报渠道,针对项目类别、时间节点及申报要点进行了逐一说明,并结合各成员研究专长进行了任务分配,明确了牵头人与协作小组,力求实现“人员—方向—项目”三位一体精准对接。在申报策略方面,龚鹏强调应紧扣“双碳”战略下电驱与储能核心需求,突出技术原创性与工程应用价值,以增强评审竞争力。针对“如何写好一个本子”这一青年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龚鹏邀请团队内已获校级青年基金及以上立项的教师进行“接力式”分享。老师们从选题逻辑、技术路线论证、预算设计到附件准备等环节作了细致讲解,并结合评审意见反馈给出改进建议。与会青年教师就创新点提炼、绩效指标设定等困惑踊跃提问,现场气氛热烈,经验沉淀与思辨火花相互激荡。随后,王延琪老师结合其在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的经历



为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推动教学科研工作高质量发展,2025年4月23日,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电信教研室组织召开青年教师培养专题会议。会议围绕教学能力提升和科研创新两大主题展开深入研讨,教研室全体教师参会。会上,电信教研室主任龙海燕系统解读了《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教师培养体系方案》。针对教学能力培养,龙海燕提出三项重点举措:一是创新教学模式,鼓励青年教师结合课程特色和学生需求,积极探索混合式教学、项目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方法;二是构建教研共同体,通过定期组织教学观摩、教研案例研讨等活动,促进教学经验共享;三是完善竞赛培育机制,重点支持青年教师参加全国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青年教师授课竞赛等高水平教学赛事。在科研能力提升方面,龙海燕强调要紧抓学校硕士点学位建设机遇,并提出具体要求:青年教师应拟定年度科研规划,确保论文项目齐头并进;加强团队协作,积极申报发明专利;深化科教融合,促进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龙海燕在总结讲话中表示,教研室将持续完善培养机制,通过构建“教学能力”、“学科竞赛”、“科研能力



4月17日,电气教研室在A4S301召开本教研室全体教师会议,会议由张豪老师主持。会议中电气教研室全体教师主要对课程组集体备课与集中听课进行交流。为进一步提高青年教师备课与教学水平,切实做好青年教师培养工作,4月17日下午,电气教研室在博识楼S301组织开展了课程组集体备课与集中听课交流会。会上,张豪老师首先总结了对老教师教学课堂的整体看法,总结了老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与方法,并结合自身教学课堂,指出了青年教师教学课堂普遍存在的问题,然后对相关问题做出了相关改进看法。各教师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展开交流。最后,由教研室主任束文强老师进行总结,再次强调学院领导对于课堂教学的重视,也希望各位青年教师,能够管控好课堂纪律,多向老教师学习,切实提升自身教学能力。通过此次会议,电气教研室的各位老师们表示将进一步学习老教师教学经验,努力提升自身教学水平,为同学们带来更丰富的课堂体验。



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智能制造领域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近日,安徽信息工程学院举行第二届汇川生态链订单班专项人才培育项目暨"汇英行动"开班仪式。本次校企合作项目由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牵头实施,标志着学校在智能制造人才培养领域迈出新的战略步伐。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华静主持开班仪式,教务处副处长程玉林、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院长助理张松林、智能制造产业学院主管程聪、汇英班班主任吴盛平,以及汇川技术生态链校园人才进修营运营负责人徐嘉欣、讲师李振橙等企业讲师共同出席。(图为开班仪式)开班仪式上,汇川技术生态链校园人才进修营运营负责人徐嘉欣详细解读了本期“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本期课程体系深度融合企业技术标准与学院教学资源,设置工业自动化系统集成、智能装备调试与维护、工业互联网应用开发三大核心模块,采用“理论+实训+项目实战”的三阶递进培养模式,学员需通过企业认证考核方可结业。(图为徐嘉欣讲话)汇川生态链校园人才进修班讲师李振橙重点阐述了创新性考核评价体系,采用“过程性考核(40%)+项目



为增强学生健康安全意识,普及骨科急救知识,提高应对突发意外伤害的能力,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学生党支部联合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于4月25日下午在A3W401成功举办了《从扭伤到骨折:危机时刻的骨科急救技巧》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特邀芜湖市第二人名医院骨科主任护师许丽莉担任主讲。(图为专题讲座)讲座中,许丽莉采用"理论讲解+实操演示"的形式,系统讲解了常见运动损伤的识别与处理。针对扭伤、拉伤等软组织损伤,重点介绍了"RICE"急救原则(休息、冰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并现场演示了弹性绷带的正确包扎方法。在骨折急救环节,通过真实案例,强调了"制动固定"的重要性,指导现场学生利用身边物品制作简易夹板,同时特别提醒"切勿自行复位"的急救禁忌。为增强学习效果,讲座设置了丰富的互动环节。在许丽莉的指导下,现场学生分组练习了前臂骨折的夹板固定、踝关节扭伤的加压包扎等实用技能。(图为现场演示)本次讲座是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学生党支部与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支部共建后开展的志愿系列活动,是落实高校与医院“共抓基层党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