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持续推进“十四五”本科教育系统性改革,主动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需求,通信教研室于5月22日在A4S305召开了“人工智能时代人才培养体系的重构”专题研讨会。会议由通信教研室主任张天飞主持,教研室全体教师参会。会上,首先张天飞组织各参会教师围绕“人工智能时代人才培养体系的重构”的研讨主题,以小组形式,从“培养目标重定位”、“课程体系重构”、“评价体系革新”以及“产教融合深化”四个方面开展前期调研汇报分享。各小组结合具体高校改革措施,多维度深入解读了人工智能时代人才培养体系的重构的核心要点。其中,培养目标要从“知识灌输”转向“能力与素养导向”。人工智能替代了重复性知识劳动,本科教育需聚焦培养机器难以替代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跨学科整合能力、人机协作能力等核心素养。与此同时,数字素养与伦理意识也应成为学生必备的能力,涵盖AI工具使用、数据安全、伦理风险判断等。其次,本科教育应通过学科交叉、分层递进重构课程体系。如西安交通大学构建覆



为推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激励广大学生踊跃参加课外科技活动,有效推动智能机器人方向人才培养。第二届安徽省高校智能机器人创意大赛安徽信息工程学院校赛于5月21日在A3N306成功举办,此届赛事由紫云英创新创业学院主办、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承办。中国高校智能机器人创意大赛创办于2017年,首届大赛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部工程图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高校智能机器人创意大赛组委会共同主办,浙江大学机器人研究院、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承办,决赛由浙江省余姚市人民政府承办。之后大赛每年举办一次,至今已经第八届,安徽省第二届。大赛以“更好、更快、更强”为主题,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为起点,形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技术创新和后期孵化一体化的人才培育链条,助力机器人相关人才培养成效显著。高校参赛积极性高、参与面广。大赛于2020年列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此次校赛主要为主题一赛题(创意设计)服务于未来生活的智能型服务机器



为扎实推进学院科研工作,明确阶段性目标任务,5月20日,电子信息工程教研室在A4S304召开科研工作阶段汇报会。会议全面总结本学期科研进展,分析存在问题,并部署下一阶段重点任务。会上,教研室教师依次汇报了本学期科研工作情况,涵盖专利申请、项目申报(省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等)及学科竞赛指导等方面。徐旺副主任对整体科研进展进行总结分析,指出目前教研室专利申报复审9项、论文投稿或返修2篇,学科竞赛成绩稳中有升,其中蓝桥杯竞赛表现突出,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初赛作品需注意提交截止时间。他强调,当前科研工作与年度目标仍有一定差距,需进一步强化落实。龙海燕主任就科研工作推进提出三点要求:强化团队协作,各科研平台/团队研究方向需紧密契合学院学科发展目标;明确个人任务,每位教师须确保完成年度基本科研指标(如专利受理1项/人);完善沟通机制,鼓励教师及时反馈科研困难,学院将提供针对性支持。会议最后,与会教师围绕科研项目申报、竞赛指导经验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本次会议系统梳理了科研进展,凝聚了共识,为下



为进一步推动学科竞赛工作的发展,提升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积极性和竞争力,促进教师指导水平的交流与提高,电气教研室于5月11日在A4-S304成功举办了一场内容丰富、意义深远的学科竞赛经验交流会。本次会议由杨宇兵老师主持,电气教研室全体教师参会。会议伊始,杨宇兵对学校现有的各类学科竞赛进行了全面且细致的介绍。从竞赛的种类、涵盖的学科领域,到竞赛的举办时间、参与方式,再到过往竞赛所取得的优异成绩,都一一进行了讲解。这不仅让老师们对学校的竞赛体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为有意向参与竞赛指导的老师指明了方向。随后,会议聚焦于学校学科竞赛奖励制度。杨宇兵解读了奖励制度的各项措施。明确的奖励机制让老师们看到了学校对学科竞赛的高度重视,也为其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最后,几位经验丰富的教师分别分享了学科竞赛指导经验。他们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竞赛选题、备赛策略、学生心理辅导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教师们强调,指导学科竞赛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关注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他们的分享为其他教师提供了宝



5月23日,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在A3W301教室举办“SCI论文写作与投稿策略”专题讲座,讲座由郭业才教授科研团队承办,特邀段毅博士担任主讲。讲座聚焦高质量学术论文的撰写与发表核心技巧,学院全体教师参与,现场反响热烈。 讲座开始后,段毅围绕出“SCI论文八股结构”,系统解析了标题、摘要、关键词、引言、方法论、实验验证、总结和参考文献八大核心模块的写作要点。他强调“方法创新是论文灵魂”,标题需“如手术刀般精准”直指研究核心,并解读“问题驱动—分析—解决”三段式逻辑框架,为构建清晰、严谨的论述提供了有效路径。在具体写作技巧上,段毅指导引言应采用“从宏观领域到微观问题”的漏斗式写法,贡献表述需遵循“学术谦抑原则”确保客观严谨,并详细解读了Elsevier、IEEE等主流期刊对图表、公式的隐形规范要求。针对关键投稿策略,他结合多年编审经验,特别指出应遵循参考文献“五年黄金法则”,实施中文文献英译的“三审原则”,并在投稿前严格执行涵盖图表、参考文献格式等细节的“十项检查清单”,强调“细节决定



为进一步规范毕业设计与企业实习材料管理工作,确保教学资料有序且完整存档,通信教研室于5月22日在A4S305组织召开了2025届毕业生企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材料存档工作部署会。会议由通信教研室主任张天飞主持,教研室全体教师参会。会议伊始,张天飞对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2025届毕业生企业实习及毕业设计材料存档实施方案进行详细解读。其中,针对毕业设计电子材料归档,要求学生将毕业设计定稿上传至指定系统,文件夹命名需统一规范为“姓名+学号+指导老师”,待毕设指导老师确认且系统审核通过后,由各指导教师汇总所带学生材料发送至指定邮箱。纸质材料归档则需要指导教师对每一项材料的内容、签字要求、日期标注进行审核。此外,所有归档材料需经学生本人、指导老师在装档材料验收单签字确认,再由教研室验收教师再次验收通过后方可存档。 (教研室会议现场)针对企业实习材料存档,根据存档方案要求,需要各位指导教师对标不同类型实习(校联实习、自联实习、励志计划、延后实习),按照对应的清单目录指导学生规范存档。此次会议为毕业设计和企



为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流程,提升毕业设计归档工作质量,5月20日,电信教研室在A4S304会议室召开“毕业设计归档工作专题研讨会”。会议由教研室副主任徐旺主持,全体电信专业教师参会。会上,徐旺副主任首先就近期教学管理工作进行系统总结,重点部署了实习与毕业设计两项重要工作。针对实习工作,要求全体教师及时完成实习成绩评定及相关材料归档;就毕业设计工作,特别强调要严格执行"三级审核"机制:一是指导教师须对材料进行严格自查,确保内容完整、格式规范;二是教研室组织教师开展交叉互查,重点核查材料签章、电子文档命名等细节;三是教研室最终审核,确保所有材料符合归档标准后方可提交。会议着重研讨了当前归档工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改进措施。与会教师一致认为,要特别关注纸质材料的签章完整性和电子材料的格式统一性,严格按照时间节点推进工作,确保每个环节责任到人、落实到位。本次研讨会明确了毕业设计归档工作的规范要求,强化了教师的质量意识,为提升教学管理水平、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教研室将持续跟进工作落实情况,



5月19日,电气教研室在A4S304举办“数智浪潮下教师转型与创新能力升级”专题研讨会,聚焦人工智能背景下教师角色转变与数字素养提升路径。教研室副主任龚鹏主持会议,教研室骨干教师及青年教师等教师共同参与研讨。会议围绕“教育数字化转型趋势下的教师应对策略”展开。龚鹏指出,随着智慧课堂和数字资源广泛应用,高校教师需主动从传统授课者转型为学习引导者和数字技术融合者。然而目前教学中仍存在技术使用碎片化、创新能力薄弱等问题,需通过系统培训和实践积累不断突破。汪中霞老师结合武汉大学“数智启迪计划”案例,分享了智能课堂平台在个性化学习路径设计中的应用经验。她强调,教师应掌握AI工具使用方法,并基于数据优化教学资源配置。陈亚新老师则以电气工程教学为例,展示了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在工程课程中的融合应用,有效推动了学生的工程实践与数字素养协同发展。会上,参会教师围绕“教师数字素养评价指标构建”“数字课程资源开发与共享”等话题进行深入交流。龚鹏在总结中表示,教研室将依托智慧教学平台,构建教师数字素养成长档案,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