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全面提升学院科研水平,积极推动学术交流与产学研深度融合,近日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于A4S403会议室组织并成功开展省市级科研平台建设研讨会。此次研讨会作为“筑基·砺剑·拓新:电气先锋科研能力提升计划”系列活动中的一环,为学院科研事业的蓬勃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研讨会由学院副院长梁美玉主持,学院特别邀请了凌有铸、张立臣、易茂祥、郭业才、陈坚伟五位在科研领域造诣深厚、经验丰富的教授担任评审专家评委,他们以专业的视角和严谨的态度,为研讨工作筑牢了坚实根基。(图为科研平台建设研讨会)会上,张松林、束文强等六位教师作为各科研平台负责人依次上台,围绕平台现状、建设内容、建设目标以及预期成果四个核心方面进行了汇报。他们通过详实的数据、生动的案例和清晰的规划,充分展现了各自平台的创新特色与未来发展规划。汇报结束后,专家们针对平台建设的创新性、可持续性等关键问题展开了深入细致的提问与交流。他们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不仅对各平台项目的优势和亮点给予了高度评价,更以独到的见解和宝贵的建议,为平台建
为深化教学改革、提升专业课程建设质量,自动化教研室于4月24日在A4S403会议室组织召开"人工智能驱动的教学模式革新"专题研讨会。会议由教研室副主任刘传柱主持,自动化全体教师参加会议。会议紧密围绕项目制混合式课程建设核心任务,重点探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育教学的创新路径。与会教师针对混合式教学升级、课程体系优化、智能化教学资源开发及虚拟仿真场景构建等关键议题展开交流。教师们结合《电气控制与PLC》《工业机器人技术》等课程实践,分享了AI辅助教学的应用案例与阶段成效,现场演示了课程建设创新成果。通过本次研讨,自动化教研室明确了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学的实施路径,为后续课程改革与高质量教学夯实基础,全体教师进一步凝聚共识,持续推进教学资源智能化迭代,为培养适应智能时代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筑牢教学根基。
为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提升教学质量,通信教研室于4月24日在A4S305召开期中教学检查反馈会,针对教务处在各项教学环节中检查发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提出改进措施。会议由通信教研室主任张天飞主持,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骆军及教研室全体教师参会。会上,张天飞首先转达了教务处对秋季学期存档材料检查情况的反馈,主要包括部分专业课程卷面不及格率偏高;后续改进报告原因分析不全面(过于强调学生层面)且整改后未擦除审核教师的检查意见。其次,针对春季学期的听课情况,校级督导反馈了以下问题:(1)课前黑板未擦除其他课程的板书;(2)部分教师全程念PPT,与学生缺乏互动;(3)板书较少或布局混乱;(4)实验课集中讲解时未合理组织学生。最后,还传达了教务处反馈的有关班主任学期工作计划制定不合理及班级主题活动拍照存档不规范的问题。随后,骆军结合近期巡课情况,补充强调了课堂互动和板书规范的重要性,建议教师加强课堂管理,优化教学设计,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此次会议的召开,使全体教师进一步明确了教学规范
4月23日,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智能电驱与能源管理团队在A4S304会议室召开例会,团队负责人龚鹏主持。会议围绕项目申报、经验分享两大主题展开,旨在以精准分工与经验互促进一步提升团队整体科研效能。会上,龚鹏老师首先梳理了省高校重点研究项目以及校内青年基金等近期可申报渠道,针对项目类别、时间节点及申报要点进行了逐一说明,并结合各成员研究专长进行了任务分配,明确了牵头人与协作小组,力求实现“人员—方向—项目”三位一体精准对接。在申报策略方面,龚鹏强调应紧扣“双碳”战略下电驱与储能核心需求,突出技术原创性与工程应用价值,以增强评审竞争力。针对“如何写好一个本子”这一青年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龚鹏邀请团队内已获校级青年基金及以上立项的教师进行“接力式”分享。老师们从选题逻辑、技术路线论证、预算设计到附件准备等环节作了细致讲解,并结合评审意见反馈给出改进建议。与会青年教师就创新点提炼、绩效指标设定等困惑踊跃提问,现场气氛热烈,经验沉淀与思辨火花相互激荡。随后,王延琪老师结合其在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的经历
为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推动教学科研工作高质量发展,2025年4月23日,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电信教研室组织召开青年教师培养专题会议。会议围绕教学能力提升和科研创新两大主题展开深入研讨,教研室全体教师参会。会上,电信教研室主任龙海燕系统解读了《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教师培养体系方案》。针对教学能力培养,龙海燕提出三项重点举措:一是创新教学模式,鼓励青年教师结合课程特色和学生需求,积极探索混合式教学、项目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方法;二是构建教研共同体,通过定期组织教学观摩、教研案例研讨等活动,促进教学经验共享;三是完善竞赛培育机制,重点支持青年教师参加全国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青年教师授课竞赛等高水平教学赛事。在科研能力提升方面,龙海燕强调要紧抓学校硕士点学位建设机遇,并提出具体要求:青年教师应拟定年度科研规划,确保论文项目齐头并进;加强团队协作,积极申报发明专利;深化科教融合,促进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龙海燕在总结讲话中表示,教研室将持续完善培养机制,通过构建“教学能力”、“学科竞赛”、“科研能力
4月17日,电气教研室在A4S301召开本教研室全体教师会议,会议由张豪老师主持。会议中电气教研室全体教师主要对课程组集体备课与集中听课进行交流。为进一步提高青年教师备课与教学水平,切实做好青年教师培养工作,4月17日下午,电气教研室在博识楼S301组织开展了课程组集体备课与集中听课交流会。会上,张豪老师首先总结了对老教师教学课堂的整体看法,总结了老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与方法,并结合自身教学课堂,指出了青年教师教学课堂普遍存在的问题,然后对相关问题做出了相关改进看法。各教师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展开交流。最后,由教研室主任束文强老师进行总结,再次强调学院领导对于课堂教学的重视,也希望各位青年教师,能够管控好课堂纪律,多向老教师学习,切实提升自身教学能力。通过此次会议,电气教研室的各位老师们表示将进一步学习老教师教学经验,努力提升自身教学水平,为同学们带来更丰富的课堂体验。
为扎实做好2025届通信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全力推动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通信教研室于4月24日在A4S305召开了毕业生就业推动会。会议由通信教研室主任张天飞主持,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骆军及教研室全体教师参会。会议伊始,张天飞通报了学校招就处最新反馈的2025届通信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情况,整体就业率约为42%,跟学院其他专业对比,就业率相对偏低。她指出,面临当前就业的严峻考验和挑战,教研室全体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将前期的实习经历转化为就业优势,鼓励学生密切关注各类招聘会信息,精心制作简历,提升自身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此外,教研室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要积极与毕业班辅导员沟通与交流,提高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质量。随后,作为分管通信教研室的院领导,骆军强调了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他指出,毕业生就业质量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反映,关乎学生的前途和未来,也关乎学院的声誉和发展。他要求全院教职工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就业工作的重大意义,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全员
为贯彻落实学校教学工作部署,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电子信息工程教研室于2025年4月23日在A4S305党员活动室召开期中教学工作专题研讨会。会议围绕教学检查、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等重点环节展开深入研讨,全面部署下一阶段教学工作。会上,教研室副主任徐旺系统传达了学校期中教学检查工作要求,提出“三落实”工作方针:一是落实教学规范,强化过程管理;二是落实质量监控,完善评价机制;三是落实问题整改,确保工作实效。他强调,全体教师必须严格依据教务处及学院的检查结果,全面启动专项整改工作。针对检查中暴露的问题与不足,需强化自我复查与整改力度,确保问题得到彻底解决。此外,还应持续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针对重点工作,会议作出具体部署:一是严把毕业设计质量关,要求指导教师严格执行“双审一查”制度,确保论文质量;二是规范实践教学管理,明确企业实习材料提交时限和质量要求;三是强化就业指导服务,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四是推进教学改革创新,要求各课程组按期完成建设任务。教研室主任龙海燕在总结讲话中指出,教学质
为严把本科毕业设计质量关,进一步提升论文质量,通信教研室于4月23日在A4S305召开专题会议,全面部署2025届毕业设计初稿审核工作。会议由通信教研室张磊老师主持,全体指导教师参会。会议重点围绕初稿审核标准展开深入讨论,明确了论文内容、格式规范及常见问题的具体整改要求,为后续毕业设计工作的高质量开展奠定基础。 会上,张磊系统解读了毕业设计初稿审核的具体标准,从论文字数、框架结构、逻辑层次等核心内容要求,到图表标注、参考文献、排版格式等技术规范,均作出详细说明。会议特别强调,初稿论文框架要完整、内容要充实,对标设计任务与指标,正确设计系统方案并开展相应设计及测试。针对往届审核中出现的典型问题,如章节安排不合理、实验测试逻辑不清晰、数据分析薄弱、格式不统一等问题,与会教师结合各自的指导经验展开了深入讨论,并提出"提前预审、多轮修改、交叉互评"等具体改进措施。会议还明确了审核时间节点,要求指导教师根据预审意见及时指导学生修改完善论文初稿,为后续的查重做好准备。 本次会议通过统一审核标准、
4月17日,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智能控制与信息处理校级科研团队务虚会在A4S305举行,会议由自动化教研室张松林主持,电信教研室主任张天飞、教授易茂祥,刘传柱等团队成员参加会议,围绕科研团队建设、人才培养与成果导向展开深入研讨。会议由易茂祥作主题发言。他指出,当前团队成员存在跨多个科研团队的情况,导致精力分散、主攻方向不聚焦等问题。对此,易教授强调,科研创新既要注重学术成果产出,更要重视人才梯队建设。每位成员应明确团队核心研究方向,确保科研成果与团队战略目标高度契合。张松林结合团队发展现状补充发言。他表示,科研团队建设应坚持"人才驱动"理念,通过建立个性化培养方案,帮助青年教师找准科研定位。"选准方向比盲目发力更重要。"张松林建议实施"科研方向双选机制",在智能控制、信息处理等特色方向上形成研究小组。本次务虚会为科研团队发展理清了方向,明确了"聚焦前沿、培育人才、强化特色"的建设路径。在学院将持续优化科研生态下,支持团队在智能控制与信息处理领域打造具有辨识度的学术品牌,为学校的科研建设注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