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精准把握地方产业对人才培养的动态要求,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探索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新模式。通信教研室于2024年5月24日在A4S305开展了“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产教融合新路径”本科思想大讨论专题研讨会。会议由通信教研室主任张天飞主持,教研室全体教师参加本次会议。会上,张天飞向教研室各位老师介绍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明确教育数字化转型、产教融合和人才培养三者的关系。她强调依托数字化转型,新旧动能加速转换,产教融合成为提高新兴产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模式。但是如何把数字技术真正融进教育、教学、教研等真实场景,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锻炼工程实践能力,还面临不同程度的问题。为此,各位老师针对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如何探索产教融合新路径发表了个人观点,包括共建实训基地、变革课程开发模式、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升教师数字化能力以及构建智能学习环境等。本次专题研讨会进一步拓展了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产教融合多元化协同育人路径,也让教研室
为践行学校“三•三”制人才培养模式,夯实2021级至2023级全体学生们的专业基本技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于近期顺利开展第二届专业基本技能人人过关活动。在专业基本技能竞赛中,2023级学生的考核内容为电工电子实验,2022级学生的考核内容为单片机基础应用仿真设计,2021级学生的考核内容因专业而异,通信工程专业考核内容为LTE无线网络问题分析与优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考核内容为基于Matlab/Simulink搭建电力变换仿真模型;机器人工程专业考核内容为机器人工作站设计;自动化专业考核内容为ER-FACTORY仿真软件项目设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考核内容为电路板原理图、PCB绘制。最后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组织2023级、2022级、2021级全体在校学生开展实验室6S管理。通过专业基本技能竞赛检验了同学们对基础实验课的掌握程度,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了学生对自己知识掌握程度的认知,有助于后续教学改革的深入实施。(图为专业基本技能竞赛)人人过关活动系列中,电气
在人工智能时代,高等教育面临诸多新趋势,为了深入探讨人工智能时代高等教育创新与发展的新趋势,为高效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思路,5月28日下午,机器人教研室在A4S303开展本科思想大讨论活动-人工智能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为主题研讨会,教研室全体教师参加本次研讨。在研讨会上,机器人教研室李美老师首先发表主题研讨,介绍人工智能时代与高等教育相关背景,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的融合与应用,提出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为高等教育带来许多创新和改进,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相关学习,以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需求。讨论过程中,刘蕾老师、黄洪斌老师等多位老师就人工智能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主要从人性化教学、虚拟教学、在线教学、自动化学生评估和反馈机制、数据分析挖掘以及人工智能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讨论。李美老师在讨论中结合自身人工智能工具应用经验,给出下一步学习的指导方向。在各位老师的讨论中,对人工智能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新趋势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为下一步学习指明方向,相信在以后教学中,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
为规范挑战项目课程教学,深化课程内容,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实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的教学目标,5月21日下午,机器人教研室在A4S303开展挑战项目课程大纲讨论主题研讨会,教研室全体教师参与本次研讨。会议开始,课程负责人李涛、范县成向参会教师介绍了挑战项目课程在机器人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作用与地位,并对课程大纲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详细介绍,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法等。讨论环节中,刘蕾老师表示大纲制定不仅要保证内部逻辑的合理性,并且需要保证教学实施的可行性;李美老师结合在项目化教学中的经验,建议将课程任务细化、分部实施,以确保课程目标的达成;其他参会老师也积极分享了各自在教学中的经验和做法。在集思广益的讨论中,挑战项目课程大纲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进一步优化,该方案将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步实施,有望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全面、更系统的知识体系和学习体验。
为丰富课程思政内容设计,推进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工作,有效提升课堂思政建设效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机器人教研室于5月10日在A4S303开展了集体备课研讨会,参会人员有机器人教研室全体教师和马克思主义学院老师,本次会议旨在结合《工业机器人编程与应用》课程的思政建设现状,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开展思政课教学工作。会议开始首先由黄洪斌老师发言,黄老师先对《工业机器人编程与应用》的课程思政体系化设计思路进行了介绍;然后对课程目标要求和课程思政元素挖掘进行阐述,例如在课堂中介绍中国制造2025等产业政策、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研发历程等重大工程案例。最后讲述了该课程思政的融入点及实现方式,黄老师的课程思政设计引起了全体老师的热烈反响。会议第二项是马院老师们对于该课程的思政设计进行讨论与改进,五位老师都对黄洪斌老师的思政设计给予了高度评价,然后对其中不足提出了不同的建议与看法,例如什么样思政元素内容能够自然引入到课堂中、课堂思政教育的结果如何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等。会议最后,其他参会教师与马院老师们展开
5月8日下午2点,机器人工程教研室举行年度教学任务宣贯会。此次会议主要针对领航计划、中坚计划、闪耀计划、顶点计划的四个层级教师,旨在深化教学任务的理解和执行,推动教师专业成长和教学质量的提升。会议伊始,教研室主任详细阐述了各项教学计划的目标和意义,强调了教师在实现这些目标中的重要作用。随后,各项目负责人对重点教学任务进行了逐一讲解,确保每位教师都能清晰理解自己的职责和期望达成的成果。除了教学任务的宣贯,会议还特别关注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实验教学创新。根据教师的专业背景和研究方向,教研室对即将举行的实验教学创新大赛进行了分组,鼓励教师积极参与,通过实践提升教学能力。在会议的后半段,教研室对秋季学期的课程进行了预排课。这一过程充分考虑了教学工作量、教师的专业特长以及个人意愿,以确保课程安排既合理又高效。通过与在场教师的充分沟通和协商,最终形成了一个让大多数教师都满意的课程表。参会教师普遍表示,这次宣贯会不仅帮助他们明确了年度教学任务,还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和提升专业技能的平台。他们认为,这样的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汽车电子产业作为推动现代交通工具革新的重要力量,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为了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5月22日,学院邀请相关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在安徽信息工程学院芜湖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就汽车电子产业学院课程方案进行深入交流讨论,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副院长刘蕾主持会议,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刘春静和电信、通信教研室老师共同参与讨论,探讨和制定更为精准、创新的课程体系,以期为学生提供与时俱进的学习内容,为企业输送即战力强的技术骨干。(图为课程研讨会)(图为刘蕾主持会议)此次讨论的核心议题是汽车电子产业学院的课程设置,如何更好地适应行业发展的新趋势,以及如何将企业的实际需求融入课程设计中,实现教育资源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在讨论会上,企业技术专家分享了对人才的具体需求,强调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随着智能网联、电动化、共享出行等概念的兴起,汽车电子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因此,课程内容不仅要涵盖传统的电子工程知识,还要包括最新的自动驾驶技术、车联网通信
为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提升课程思政课堂教学效果,积极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5月17日下午13:00在A4S305通信教研室邀请马克思主义学院老师共同开展了课程思政集体备课活动,旨在深入研讨工匠精神在《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课程中的融入与实践。会议由通信教研室主任张天飞主持,通信教研室全体教师与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来凤、王娜、陈玮婕、黄可老师参会。首先,张天飞通过教学大纲向参会教师介绍了《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课程在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作用与地位,然后重点分享了该课程挖掘的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强调了精益求精在课程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其背后的社会责任。然后,参会教师们深入讨论了工匠精神的专注、精确、求实等核心要素,并分享了各自的教学案例。最后,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给予了点评,就课程中有关工匠精神思政案例选取、思政元素融入过程考核等细节部分提出了相关建议。(集体备课现场)在新时代背景下,工匠精神不仅是个人追求卓越的体现,更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动
5月18日至19日,全国高校“人工智能+”自动化专业教学研讨会在江苏南京顺利召开。本次论坛由教育部高等学校自动化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南京理工大学承办,机械工业出版社协办,吸引了来自全国500多位高校教师参会,我校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自动化教研室主任张松林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工程专业副主任束文强参加了此次会议。本次会议主要围绕“人工智能+”自动化专业在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中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议题,邀请了清华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安徽大学、东南大学等众多自动化学科领域专业负责人。其中,人才培养议题方面主要有哈尔滨工程大学姚郁教授关于海船领域未来自动化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浙江大学侯迪波教授关于“一体两翼、三链融合”的自动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实践与思考等;课程建设议题方面,南京理工大学樊卫华教授、清华大学王红教授、北京化工大学李大字教授等分别分享了自己在相关专业的课程建设、课程思政方案,探索课程教学新模式的经验。此次会议为自动化学科领域的专业负责人和课程负
5月15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伟海与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刘敬猛受邀至安徽信息工程学院,分别举办了两场专题讲座。陈伟海教授的讲座聚焦于“基金类项目申请撰写要领”,刘敬猛副教授则围绕“基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学科基础类课程教学研讨(电工类课程为例)”进行深入分享。讲座由副校长章敏凤主持。(图为章敏凤主持讲座)首先,陈伟海教授的讲座旨在提高教师在基金项目申请方面的写作能力,促进科研项目的成功申报。讲座由安徽信息工程学院副校长章敏凤主持,机械工程学院院长田启华、电气与电子工程院长马利祥及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学院(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院)教师代表参加现场学习。讲座中,陈伟海教授从一份好申请书的基本特点出发,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如何撰写高质量的申请书。他强调一份高质量的申请书需要满足“有货”和“倒得出”两个基本特点。有货指的是申请书的内容要有深度、有创新点,能够吸引评审专家的注意;倒得出则是指申请书要表达清晰、逻辑严密,能够让评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