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提升教师教学水平,鼓励创新教学方法的应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研室于8月31日上午在博识楼A4 S207开展“双新”说课活动,由教研室主任刘春静老师主持,教研室副主任龙海燕、廖晓纬教授担任说课评委。教师根据上场顺序依次说课,采用“5分钟脱稿说课+专家点评”的形式进行,评委从课程目标、课程地位、课程内容、教师知识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准备情况进行评价打分。老师们从多个方面深入阐述了个人对课程的理解,展示了对课程内容的深刻理解和对教学方法的独到见解,给大家带来了新的思考。每位教师说课结束后,评委都会给出专业的点评和改进意见,说课活动结束后,龙海燕老师强调新学期要规范期初材料,教学材料七大件缺一不可,注意严格管理课堂纪律,以积极饱满的状态投入新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此次说课活动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充分展现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和创新魅力。在未来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研室全体教师将继续发扬创新精神,不断探索和实践,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创造更加美好的明
2024年暑假期间,电子信息工程教研室积极开展了一系列重要的企业走访活动。教师们前往宏景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埃泰克汽车电子(芜湖)有限公司、苏州汇川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实地考察,旨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和身心健康,加强学院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在走访过程中,教师们不仅与实习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了解他们在企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状况,还与企业负责人进行座谈,探讨校企合作中的机遇与挑战。通过这些交流,学院得以准确把握学生实习的实际需求,及时调整教育教学策略,确保教育质量与市场需求紧密对接。此外,走访也帮助学院发现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完善实习管理和巩固学生实习质量提供依据。定期的企业走访活动不仅加深了学院与企业之间的互信与合作,还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习机会和职业发展平台。通过持续深化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院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创造了更多有利条件,为企业输送的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实现校企双方的共赢。
为进一步推进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充分发挥校、政、企在各自领域的人才优势、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全面提升我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与水平。在此背景下,经过精心筹备,第二届芜湖智能制造产业学院于2024年9月4日正式开班,此次开设了工业自动化和汽车电子两个专业方向,旨在培养与智能制造紧密相关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图为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合影)9月2日,吴猛、程聪两位老师共同主持召开了新一届产业学院的班会,为学生们介绍了学院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未来发展前景,同时也强调了产业学院的宿舍管理等相关要求。9月3日,学生们顺利完成了搬迁工作,并集中参观了产业学院教学,为新学期的生活学习做好了准备。(图为主题班会)9月4日,第二届芜湖智能制造产业学院正式开启了新一年度的教学活动,产业学院依托安徽信息工程学院强大的师资力量和先进的教学设施,结合芜湖市在智能制造领域的产业优势,为学生提供了实践与理论并重的教学环境。产业学院的课程设计紧贴行业发展需求,不仅涵盖了工业自动化和汽车电子的基础理论知识,还特别强调
7月15日,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圆满完成2023-2024学年项目制与混合式课程的学院验收工作,同步成功开展春季学期教学改革示范课程分享活动,标志着学院在教育改革探索的征途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活动在副院长梁美玉激情洋溢的开幕词中拉开帷幕。她指出:“今日的活动,既是对过去一年教学改革成果的全面检阅,也是学院迈向新台阶的重要起点。我们需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严谨的态度,持续推动改革,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学院的教学发展注入动力。”在项目制与混合式课程验收环节中,教学改革课程组逐一展示验收材料,并详细汇报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亮点与成果。学院评委们对每门课程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点评,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和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梁美玉在总结点评时强调:“这些课程改革项目是全体教师智慧与汗水的结晶,我们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不断优化完善课程体系,使之更加贴近学生需求。”随后进行的教学改革示范课程分享活动,张编妹、刘正男、龚鹏、丁陵梅等多位优秀教师轮番上阵,以生动的案例、详实的数据、深刻的见解,分享了各自在课程改革中
近期,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为深化教师四层培养体系,成功举办了一系列旨在促进教育创新与教师专业成长的会议,暑期也召开多次线上会议,会议由副院长梁美玉主持。(图为梁美玉讲话)在教学改革实践指导组会议中,会议聚焦于知识图谱的精准构建、AI技术的深度融合以及产教融合的深度实践,梁美玉鼓励教师们勇于突破传统框架,以科技为翼,让教学内容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为学院的教学注入创新活力与生机。教学比赛小组会议中,六位教师分别聚焦榜单内不同赛事,关注赛事信息。他们各自负责传递赛事信息给学院,确保信息畅通。学院积极组织选拔,全力支持教师团队,旨在通过比赛展现教学实力,激发教学创新,提升学院整体教学质量。这不仅是对教师个人教学技能与水平的考验,更是学院通过实践锻炼,加大教师培养力度,推动教师四层培养体系深入实施的具体行动。(图为教师培养与教学改革系列会议)教师发展指导小组会议则是一次关于传承与引领的深刻对话。会议强调了骨干教师在教师队伍中的核心作用,鼓励他们以身作则,成为年轻教师的引路人与榜样。通过师徒结对、经验
为推动校企深度融合,培养理论扎实、技术过硬的智能制造行业高素质人才,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与苏州汇川技术有限公司及苏州迅德斯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于5月至7月携手合作开展“汇川生态链”人才培养项目。项目研讨阶段,校企双方围绕汇川生态链“文化同源、管理同频、发展同步”的生态模式,汇川技术、生态链各企业、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经过前期方案规划、研讨、多方需求与信息的沟通,最终“汇川生态链”安信工基地于5月27日正式开班。经过8周300学时以上的理实结合集训模式,从开班的26位同学,到学习参与、考核,最终19位同学获得双选资格。(图为企业导师授课)7月12日,汇川生态链安信工基地双选活动开始,副校长章敏凤,校长助理、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执行院长马利祥,副院长王伟参加双选会开幕,蓝格赛电气有限公司等12家生态链企业齐聚安信工,面对面与获得双选资格的19位同学进行交流。双选现场,企业代表们不仅考察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更通过模拟工作场景的问题解决,评估了他们的应变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学生们的表现令人瞩目,他们不仅能
近日,自动化教研室邢凯盛、刘传柱、何野、吴盛平四位老师一同前往芜湖航天特种电缆厂,就横向项目合作展开了深入交流。此次交流旨在了解企业真实项目需求,寻求深度合作。交流过程中,教师们对电缆行业的最新技术动态与市场趋势进行了深入了解,不仅拓宽了教研室与行业的对接渠道,更为后续横向项目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合作基础。
7月12日,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A3W401教室举办了电信大二学生的《电子设计综合创新实践Ⅱ》(电信专业挑战项目2)验收活动。此次活动邀请了校长吴敏、副校长孙辉、副校长章敏凤、教务处程玉林处长和伯泰克汽车电子(芜湖)有限公司汪慧高级工程师,校长助理、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执行院长马利祥、副院长梁美玉、副院长王伟、陈永煌主任等参与活动。(图为活动现场)(图为汪慧致辞)本次验收活动分为竞速赛和趣味赛两个主题,竞速赛参考了“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的内容,参赛队伍需完成包含S弯、T形、三岔元素的综合赛道。趣味赛以班级为单位,四辆小车组队实现依次跟随。(图为活动现场)(图为孙辉点评讲话)经过激烈的角逐,共有9支队伍获奖,其中竞速赛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趣味赛一等奖1名、二等奖1名、三等奖1名。获奖学生纷纷表示,在过去四周的学习体验中,他们在软件设计和硬件知识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表达了对授课老师的感谢之情。(图为颁奖)吴敏校长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给予了肯定,强调了培养学生创新
为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促进课程内容的更新与优化,更好地凝聚集体智慧。通信教研室于7月5日在A4S305开展了2024-2025学年秋季学期《移动通信》、《电磁场微波技术与天线》、《嵌入式系统及应用》和《JAVA程序设计》等课程的教学大纲研讨会议。会议由通信教研室主任张天飞主持,通信教研室全体教师参加本次会议。会议伊始,张天飞阐述了本次研讨会的重要性和目的,强调了教学大纲对于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成效的关键作用。随后,各课程负责人依次详细介绍了当前课程大纲的框架、主要内容及存在的问题。其次,丁娇带领课程组老师对秋季学期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考核细则进行了详细地解读与分析。针对每项课程,逐一给出细致的修改意见,然后,课程组各位主讲老师针对各自新修订的教学大纲进行了反馈与讨论。随后,针对秋季学期授课内容,课程组老师从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学时分配,考核和项目实践等方面进行了重点探讨。最后,张天飞针对各位老师反馈的问题以及集体研讨内容,强调要及时梳理和完善教学大纲的内容,做好教学反
7月6日,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李津津老师带领李欣怡团队(指导老师龙海燕、李津津)和陈文博团队(指导老师袁荫)赴武汉参加第八届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华中赛区决赛,均斩获华中赛区决赛三等奖。(图为比赛合影)(图为获奖名单)在科技创新的浪潮中,集成电路行业作为推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核心力量,其创新与创业活动受到业界以及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本次大赛聚集了来自全国各高等院校以及行业企业的众多参赛队伍,共同展示集成电路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技术创新。李欣怡团队的“生态智能定位驱鸟系统”注重实践探索,通过多次内部讨论和实验验证实现复杂环境下的实时分析和鸟群声音定位,实现及时驱赶鸟群的效果。陈文博团队的“卫安居士——基于频谱分析监测无线网络安全的一体化高效型设备”,项目直击市场痛点,实时监测无线网络安全,优化网络攻击的拦截效果,营造良好网络生态环境。经过积极的备赛,各团队成员现场答辩10分钟、回答问题5分钟,评委老师从项目背景、技术原理、市场价值、创新特色等方面进行了提问,最终斩获